查看原文
其他

带鱼,海洋对14亿中国人的馈赠 | 三个料理人

三个料理人 风味星球 2022-07-28
WRITER
大咖驾到
IN RESIDENCE
今天的文章来自“三个料理人”,美食领域里最擅长讲明白食物发展史的账号。
无论是“臭鳜鱼是怎么成为徽菜代表的”,还是“东北鸡架的发展史”,“三个料理人”都能脉络清晰,有理有据的帮我们搞得明明白白。阅读他们的内容,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客观的食物认知,顺便窥见藏在背后的中国美食发展史。
借着《风味人间3·大海小鲜》的播出,我们邀请到“三个料理人”为大家写了一下中国带鱼的发展史:它是怎么从一条深海鱼,变成一代中国人的味蕾回忆的?


中国人吃鱼有着自己的地域性,黄河鲤鱼江南白鱼湖北鳊鱼广东脆肉鲩东海黄鱼黄海鲅鱼……


不过,有一种鱼,春夏秋冬四季,东西南北各地,基本都能吃到,甚至做法也不会相差太多,这便是带鱼。



即使是离海洋最远的中国人,大概也体验过炸带鱼那种“诱人而霸道”的香气。

这个生活在海平面下100米的深海鱼,为什么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海洋味道?
 

出水前,带鱼也是妥妥的深海小霸王。


带鱼种类很多,全世界一共9个属44种带鱼,但平时我们能吃到的,其实也就三四种,包括带鱼属下边的白带鱼、短带鱼、南海带鱼,以及小带鱼属下的小带鱼。

在中国大陆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,大黄鱼、小黄鱼、墨鱼与带鱼一起,并称“四大海产”。


如今,前三种的捕捞量,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,只有带鱼依然保持着很高产量。

 

▲1981-2017中国带鱼产量变化。图/何雄波.中国近海带鱼科(Trichiuridae)常见种空间分布、种群结构与营养生态研究[D].集美大学,2019.


别看被捕捞的多,带鱼在出水前,可不算善茬儿。


带鱼有锋利尖锐的牙齿,是贪婪凶猛的肉食性鱼类,白天会潜游到深海,夜晚或阴天成群上浮至中表层水域,追逐小型鱼类、墨鱼、甲壳类生物为食,甚至还会以同类为食。

 

《清宫海错图》中曾描绘钓带鱼时,带鱼首尾相连,钓上一串的场景。贪食的带鱼,有可能想趁机咬已上钩的同伴一口,没承想,连自己也一起上钩了。


海错图里画的带鱼
*故宫博物院


带鱼在海洋中不游动时,大多数时候保持着“竖立”的姿势,平静的在海流中保持静栖,一旦发现猎物或天敌,背鳍急速煽动,身体波状摆动,快速扑向猎物或者躲避危险,这也让带鱼练就了一身腱子肉。


为了应对深海的寒冷与压力,带鱼体表鳞片退化,并进化出一层银色脂肪,这让新鲜带鱼看起来光亮如镜。《清宫海错图》中就有记载,当时沿海地区的渔民常常把新鲜带鱼悬挂着售卖,远远看去好似刀剑铺子。



带鱼这些特点,也成就了它的美味密码。作为肉食性鱼类,体内积累的更多的风味物质,吃起来更香那一身腱子肉,也让带鱼紧实的口感在一大票海鱼中脱颖而出;表面的那一层银色脂肪,更是让带鱼有着与众不同的香气。


所以,买冰鲜带鱼时,如果有摊主问你要不要把表面的银色脂肪刮干净时,一定要坚决说不!


带鱼是怎么走上中国人餐桌的?


宋元以前,关于带鱼的记载并不多。

直到明朝,博物学家、福建人谢肇淛在他的随笔札记《五杂俎》中提到带鱼:“闽有带鱼长丈余,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,献客不以登俎。然中人之家,用油沃煎,亦甚馨洁。”

新现带鱼表示:“我很委屈。”


显然在当时,带鱼登不上宴席之类的大雅之堂文人墨客的美食集子里,很少会看到带鱼(昨天我们也聊到这个话题),倒是沿海地区的地方志里,对带鱼有很多赞誉。

清朝康熙年间的《日照县志》(今山东日照)就称带鱼“味佳”,而乾隆年间的《诸城县志》(今山东诸城)则记为“鲜肥”
 
直至上世纪50年代之前,带鱼都还是沿海民众的专属美味。

1950年代之后,带鱼才渐渐从沿海走向内陆,原因有三:

一是因为带鱼本身内脏就很少,适合冷冻保存,也容易运输;
二是当时出海捕鱼的渔船越来越多,尤其1960年代,机帆船和尼龙网的使用,让带鱼的捕捞量进一步上升;
三就是冷链、运输条件的进步,让带鱼通过长途运输,去往全国各地。

当然除了售卖,还有相当一部分作为福利,发给了企业职工。

无论是在东北的厂矿家属楼,北京的胡同里,还是上海的弄堂里,看着银白色的带鱼在热油里浮沉,伴随着滋啦滋啦的响声,变成诱人的金黄色,酥脆的外壳和雪白的鱼肉,再加上空气中带鱼特有的鲜香久久不散,这些几乎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

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里,和平失忆的那一集,梦想就是吃到铺满芝麻酱白糖的炸馒头片和带鱼。这是很多北方内陆人记忆中第一口海洋的滋味。
 

中国哪里的带鱼最好吃?


中国沿海出产的带鱼,名气最大的当属舟山带鱼。但是如果去问其他沿海城市的人们,哪里的带鱼最好吃,他们一准认为,本地的才是最好吃的。


大连人觉得“渤海刀”最好吃,可惜这种渤海湾里的小带鱼已经越来越少见了。

厦门人则觉得本港“白鱼”是最好的,因为当地海域水温高,带鱼的肉更加松软、肥嫩。

这倒不完全是地域心态作祟,因为本地带鱼永远有着最难以匹敌的先天优势——新鲜。

新鲜的带鱼


新鲜的带鱼腥味并不明显。带鱼死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体内的氧化三甲胺逐渐被细菌分解为三甲胺,这是鱼腥味的主要来源。

另外,冷冻带鱼中羟基化合物含量会高于新鲜带鱼,它也会产生腥味。如果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,反复冻融,带鱼的风味会进一步下降。

所以,《风味人间3·大海小鲜》里边会说,带鱼最极致的鲜,或许就出现在渔船的灶头。因为带鱼一旦离开水,就会死亡,身体颜色也会变得暗淡,带鱼的鲜味也开始消失。

钓带鱼的船上吃到的带鱼一定是最好吃的

 
吃带鱼也要讲究时节,舟山的带鱼在冬至到春节期间最好

入冬之后,冷空气南下,带鱼自北向南洄游越冬,舟山渔场所处海域是冷暖水交汇处,带鱼在此逗留,形成渔汛

而且,这时候的带鱼油脂丰富,口感细腻,在浙江的一些地方,就会有冬至吃带鱼的习俗


到了春天水温回升,带鱼又成群结队地由南向北洄游,这时又是黄海和渤海沿岸吃带鱼的好时节。

捕捞方式也会对带鱼口感产生影响。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钓带雷达网带鱼
 
钓带就是渔民出海时,用鱼钩钓上来的带鱼,虽然捕获量不大,但带鱼的新鲜度特别好,而且“钓带”的鱼鳞完整、鱼身整齐,颜值也很高。

高颜值带鱼


雷达网这些年几乎成了舟山捕获带鱼的代名词。渔民将渔网布好之后,渔船顺着鱼群运动的方向做旋转运动,就像雷达一样,所以叫做“雷达网带鱼”相比于“钓带”,雷达网的放网深度更深,可以达到50-100米。

口味上来说,雷达网和钓带的鱼味道没有显著区别,只不过雷达网捕捞的带鱼一旦入网会剧烈的挣扎,于是体表的脂肪细鳞会被“蹭掉皮”,颜值上不及钓带。

新鲜带鱼靠港后,对它最大的尊重就是清蒸。

只有新鲜的带鱼才适合清蒸


带鱼收拾干净,腹内的黑膜和内脏必须清除,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腥味,铺好姜片,切段的带鱼放入盘中,略加调味,开水入锅,蒸好的带鱼既甜又嫩。出锅后再点一点儿熟猪油,口感更加丰腴。

不止是清蒸,煎、炸、炖、焖、烤、煲……各种各样的做法,带鱼来着不拒。
 
煎炸的带鱼,是带鱼最普遍的做法,葱、姜、盐、料酒和花椒,现将切了段的带鱼腌制一会儿,裹上生粉入锅煎炸,直至两面金黄,就可以出锅了。带鱼外脆里嫩,更诱人的是,煎炸带鱼时那久久挥之不去的香气。

 
红烧带鱼和炖带鱼,也是家常做法,炖之前先煎一下定型,各家烧带鱼的调料也都有细微差别,由此也造就独一无二家的味道。

除了这些家常的做法,很多地方也有自己做带鱼的独门秘籍。

潮汕地区的带鱼,正月最为肥美。将比较宽的带鱼切段后腌制一段时间,煎好备用,然后与青蒜一起焖至收汁,这道带鱼焖蒜是潮汕最家常的菜肴之一。

带鱼焖蒜

*潮州上


细一些的带鱼可以切段后直接入锅,用普宁豆酱调味,出锅前撒上香芹,味道就十分鲜美。

干煎带鱼蘸上一点醋、带鱼烧萝卜丝、糖醋带鱼都是上海人的最爱。就连没什么人要的,一指宽的小带鱼,上海人也能化腐朽为神奇,将它小火慢炒,做成鱼松。

现炒带鱼松

*摄 | 闹忙

 
到了夏天,上海人喜欢吃糟菜——将食材用糟卤浸泡、卤制。而带鱼经过油炸,再用糟卤浸泡,微甜的口感透着鲜香。

北京人则将带鱼与碳水神奇结合——烙饼卷带鱼

烙饼卷带鱼

*摄 | 食尚小米


带鱼煎好后,与香料和调料一起进高压锅,压一段时间,连鱼骨也变酥,完全不用担心被扎到。

沿海各地,也都会将吃不了的带鱼用盐腌起来制成咸带鱼来保存,或是将带鱼先用盐腌一下,然后风干或晒干,做成风带鱼,吃的时候上锅蒸一下或者煎一下就可以了。
 
从匮乏年代的一口海洋滋味,到丰足时代极致新鲜的味觉体验,带鱼总是能给中国人的餐桌上,带去来自海洋的冲击。


一条带鱼总是能变成一场盛宴,幻化成无穷的滋味,让鲜在口腔中不断绵延,在餐桌上完成与海洋的相逢。



- 参考资料 -
[1]《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》,《环境与社会》2012年第1期
[2]《冻融循环对带鱼蛋白性质及肌肉品质的影响》,《中国食品学报》2016年第4期
[3]《中国近海带鱼种生化遗传结构及其鉴别的研究》,《海洋学报》1994年第1期
[4]《冷链物流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对冰鲜带鱼品质的影响》,《农业工程学报》2013年第24期
[5]《天呐!活着的带鱼竟然这么耀眼》,物种日历
[6]《“渤海刀”是一种什么刀?》,新商报
[7]《带鱼:单位的集体记忆》,新华网
[8]《北京带鱼往事》,三联生活周刊

作者:三个料理人
排版:风味君
头图:《风味人间3·大海小鲜》
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如有疑问请联系
communications@labsdoc.com


来这里找我们

 
▲点击图片观看

▲点击图片观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